《白毛女》昨晚合成彩排,上芭首席主要演员戚冰雪演绎“喜儿”扎上红头绳的情景。记者 张挺摄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上海芭蕾舞团携“传家宝”《白毛女》再度亮相首都北京,首演60周年庆典将于今晚开启。85岁的指挥家陈燮阳再次登台,执棒中国电影乐团奏响那耳熟能详的旋律,这也是该剧自1989年复排以来,首次在北京配备现场伴奏、独唱、合唱的演出。
60年前,芭蕾舞剧《白毛女》从“上海之春”出发,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登上国际舞台,最终积淀成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家底”。今年,“60岁”的《白毛女》仍快步行进在全国巡演之路上,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作为国家大剧院“泱泱国风·舞动经典”系列参演剧目之一,这一版《白毛女》由上芭青年演员挑起大梁,其中不乏00后的新生代。他们从老一辈艺术家手上接过接力棒,赋予这部红色芭蕾舞剧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60岁,正青春!
照亮芭蕾中国化、民族化的美好愿景
一个甲子前,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白毛女》诞生在第五届“上海之春”的舞台上,标志着中国芭蕾从无到有的突破。“《白毛女》如同初升的太阳,照亮了芭蕾中国化、民族化的美好愿景。1979年,上海芭蕾舞团在《白毛女》剧组基础上成立,接下了传承经典的重任,也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初心与情怀。”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说,“现在看来,《白毛女》还是那样精致、那样美。舞美和服装精益求精,带着强烈时代感的布景幻灯片像是一幅幅莫奈的画。”
在运用外来芭蕾语汇的同时,《白毛女》借鉴了大量的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等素材,将现实与浪漫进行完美结合。在音乐上,舞剧保留了原歌剧中“北风吹”“扎红头绳”等曲目,还吸收了大量华北地区民歌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为素材,采用了管弦乐与民族乐器相结合的形式,呈现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我就与芭蕾舞剧《白毛女》结缘,指挥这部作品整整16年,几乎每一张总谱上都留有我的修改痕迹。”陈燮阳不仅是作品初创时期的指挥之一,更参与这部舞剧音乐的配器。如今,他与《白毛女》又相约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今天,我执棒中国电影乐团为《白毛女》60周年庆典伴奏,心中依然充满激情。”陈燮阳说。演出将由中国广播合唱团现场合唱,上海歌剧院歌唱家何晓楠、郑瑶担任独唱。
一代代接棒传承,让经典历久弥新
每一代上芭首席和主要演员都从饰演“喜儿”“大春”“白毛女”开始艺术生涯。“老带新”“戏带人”是芭团的艺术传统。第一代“王大春”扮演者凌桂明今年80岁了,他多次回到上芭手把手指点后辈们;上芭首席主要演员、副团长吴虎生泡在排练厅,将长期积累的舞台经验传授给年轻演员。此次国家大剧院演出,饰演主角的是首席主要演员戚冰雪,00后主要演员许靖昆、郭文槿,主要演员张文君、赵美慈、冯子纯。
《白毛女》是上海芭蕾舞团的看家戏,也是青年演员的试金石。“想塑造好‘喜儿’的形象,不仅要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动作,还要深刻理解那段历史。”戚冰雪说,“红色作品的精气神饱满,要投入更多情感,展现更多张力。你必须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去入戏,让这个角色长在你的身上。”
“这部剧大家太熟悉了,如果情绪不到位、感情不到位,观众都能看出来。”赵美慈表示,每次演“喜儿”都会感受到压力,“从大喜到大悲,情绪上的转变最有发挥的空间,也是最有挑战的地方。”进团第二年起,许靖昆就加入了《白毛女》的排演,从群舞跳到“大春”。“从前辈们那里传承的是红色基因,是光荣信仰。”他感慨,每跳一遍“大春”都会有不同的体悟,“这个角色,我想要一直跳下去”。
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经典,上芭将《白毛女》的艺术精神薪火相传。团长季萍萍表示:“《白毛女》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芭蕾艺术的原创精神,为芭蕾艺术注入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跨越六十年时光,芭蕾舞剧《白毛女》历经岁月洗礼,成为几代人心中的共同记忆,沉淀出历久弥新的传世之作。”
关键词: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