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娱乐 > 正文
《阿凡达2》没来,《坠落》明天上映?我打赌,未来电影只会“越来越凉”
2022-11-17 21:43:33 来源:腾讯网

文|令狐伯光

《阿凡达2》中国内地没有定档,虽然已经有其它五六部外国电影定档,同时内地电影像《扫黑行动》等新片上映,但是“疫情”又严重了,给了本来就清冷的中国电影市场重重一击,挺难的。


(资料图片)

而目前这个环境来看,国内电影行业基本没有什么折腾,只能寄希望于2023年春节档。毕竟有《流浪地球2》这个超级大片顶着,但现在已经是11月中了,距离1月22日的春节只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并没有太长。

如果到了春节档环境还是没有改善,连《流浪地球2》都跑了的话,整个电影行业只会更加的困难。这些就不说了,这个国内电影行业这样主要有两个大问题吧。

《阿凡达2》不定档,10余部新片不太能打?国产电影市场还“有救吗”

第一个问题是定档的大片太少了,定档11月和12月的电影数量还是不少的,像6部外国电影有《杀掉那个魔术师》《忍者神龟:崛起》《老兵刀锋》《沼泽深处的女孩》和《坠落》,国产电影有《天下无伤》《您好,北京》等 7 部。

但是看这个片单就非常清楚,国内外都非常缺乏那种救市的大片。

国内的就不讲了,因为国产电影产业链不算太成熟,国内的电影赚钱都非常依赖票房。现在国内疫情和环境未定,这些大片担心风险当然不敢上映,电影不上映市场冷清,需要大片盘活。但大片看市场冷清又不敢定档,于是恶性循环。

(而且这当中还有上面统一管理电影定档的策略,加速了这个重要的问题)。

这里还是说说国外大片吧,这个就有点历史反映的感觉。其实上面已经发觉国产电影市场过于依赖外国大片,更具体地说是从疫情开始后就发现了!2020年院线恢复后发现院线没有进口大片可以上,院线一时间冷清无比,最后是一些电影重映,直到《八佰》

(我知道这部电影有争议,但它确实激起了民众的观影兴趣。)

从那时开始就已经有人意识到了中国电影市场不能过分依赖进口片。这在规划中其实已经很明确了,要建立以国产片为主导的电影市场!

当然,好莱坞本质上也在走下坡路,ZZZQ基本上已经开始有崩坏的迹象了,毕竟这不是在尊重少数族裔的前提下进行一种文化上的改革,而是把原本属于白人的角色强行替换成有色人种,这在历史片和一些经典著作改编作品中尤为明显。

这种工业糖精一般的商业片,也很难再吸引到观众买单了——

但是WTO的政策在那里,进口片还是要有的,不过未来可能会更倾向于欧洲或一些其他国家的独立影片,至于好莱坞大片,肯定有,但基本上不会再疯狂追求全球首发了。

看电影又不是买家具,你买了国外的家具摆到家里,又看到了国产的家具却只能想着哎家里的还能用就不换了,拿我自己来说,我自己看到影院上了好的外国电影会去看,好的国产电影我也回去看,对我来说不存在上映的好电影太多我没有时间全部看完的情况。

电影票房的分成大多是固定的,如果你说的只有国外的电影的话,中国国内的电影产业链并不能全部都从国外电影这里赚钱,不存在造不如买的情况。

大片不上映,上映电影没水花?电影市场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第二个问题是因为这个环境和市场反应,电影仍然是文化商品,背后都是投资公司,人家也要生存和赚钱。于是现在流媒体崛起,疫情的缘故好莱坞也不得不迎合流媒体,给网飞供片。

流媒体针对的是家庭放映设备,家庭放映设备所需要的画质啦,清晰度啦,音效啦细节啦一类的技术指标,比影院的工业级放映设备低一个数量级。疫情再反复几次都话,可以想见,为了利润,好莱坞必然会降低技术指标拍片,到时候就是真正的雪崩,灭亡的前奏。

那时的好莱坞就只会热衷于生成又臭又长还没什么特效的电视电影了

其实这个趋势都已经开始了,已经拍了一堆用ai写剧本的电影,为啥这么做?一句话都是现实的问题,典型的如《明日之战》《失控玩家》《神奇女侠1984》《红色通缉令》《灰影人》啥的,一部比一部投资高,一部比一部明星多。

但是这些玩意一眼就能看出来绝对不是智力正常的人能写得出来的东西,更别说职业编剧了,会写作文的初中生去写都弄不出这种混乱的逻辑,再看看网上那一堆ai续写的视频,我发现二者简直有惊人的相似点。

有人问这是好莱坞大片和国产电影有啥关系?好莱坞是全世界第一的电影行业,流媒体和互联网金融思维都这样越来越深入,国内从“流量时代”再到现在各咱工业糖精偶像剧,其实没啥区别。

只是国内互联网金融资本一直没有怎么深入电影行业,《战狼2》后“流量时代”又过去了,所以情况好一些,如果再这样搞下去真未必了。

这样一来,两者综合在一起,就会造成整个电影出现大问题。

优秀的大片不上映,背后生产端开始转向,最后就会导致消费端对于电影彻底失去信心,也就是没了什么兴趣,本来看电影不看电影也不是硬性消费。

游戏,动画和电视剧都越来越火?为何唯独电影“越来越凉”

电影业的情况比游戏业绝望多了,这是因为电影本身的商品性质决定的。

电影的交易规则是“先购买后享受”,这一点决定了如果用户对电影本身不感兴趣,电影就无法从这些人身上得到收益,而购买了电影服务而不认可电影品质的用户对于电影影响力来说完全可以说是负面资产。这些否定品质的用户的自发宣传会进一步导致购买电影服务的群体萎缩,收益下降,单机游戏同理。

游戏行业现在出现了一个破局点,那就是用免费氪金游戏的营收系统盈利(满足资本对于收益的追求),用免费享用作品的方式扩大影响力(面对用户的扩展),然后在其中进行高质量创作(买断制可以代换为DLC,本质上没有区别)。

这个系统内资本是比较好对付的,因为资本本身不占据立场,只要盈利乐观资本绝对会进行攀附。例子则可以在内地电影业中找到,吴京在尝试“拍摄主旋律系列电影”多次爆红后,资本不可能忽视这个稳定产出点。

用户的体验也可以做到部分满足,用户既可以享受较为简单的传统氪金系体验,也有可以享受高质量的文化创作,服务面较为广阔。

这本质上还是文化创作在资本面前的屈服和妥协,但不同的是游戏业存在“可选项”,买断制和氪金不存在本质抵触,和质量的高低也不存在必要联系。游戏业可以通过对资本屈服,保存一部分创作的自由权利,资本的需求是“盈利”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意识形态,在传统的氪金满足需求后,资本可以接受进一步创作高质量文化内容而扩大市场。

回到电影业上,电影业可以这样转型吗?

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电影业本身的盈利模式都是围绕票房而建立的,其他的一切都不过是衍生物,票房才是根本。这样的转型意味着电影业需要抛弃票房,邀请所有可能感兴趣的用户进行观看,然后告诉用户“进行付费可以体验更多内容”,不感兴趣的人不管看完没看完都可以立刻离开。减少用户因为产生沉没成本导致的负面宣传的可能性。

电影这种“先购买后享受”导致用户会产生“我付钱,我就应该享受可以为我产生愉悦的内容”的心理,这种心理本就是无法避免之事。而当电影作品不被用户认可时,实际上产生的负面印象相当严重。

因此逐利的资本无法忍受“低收益”甚至“无收益”的传统高质量文化创作,转而要求创作方迎合社会热点,创作迎合大众心理,容易制造流量和热点的“高收益”项目。

当创作方走上了“高收益”的不归路以后基本也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电影无论如何拍摄,始终无法回避的是载体限制而导致的可以承载的信息量小而密集,创作者不可能同时选择多种自相矛盾的题材进行创作。并且还有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导致的电影本身质量问题。

创作游戏的,有跪下的可能;

创作电影的,连跪下都不可能了。

电视剧和动画和游戏产业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因为消费模式都是类似的单对单家庭模式,也能够解决这个生产端到消费端影响严重的问题。电影这种群体观影以前是优势,在这个时代却成了致命要素,时也命也。

市场依旧惨淡,观众不愿进电影院?没什么关系

最后,电影行业凉了其实也没啥,对于很多观众来讲可能都没有过意识,毕竟电影又不是必须品,文化发展向来如此,社会形态变化以后文化会跟着扬弃和更新,每个时代的守旧者都会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也上下5000年活下来了。

笼统地看,只要中国这个文明存在,就像汉字保持存在,不论字形怎么变化,语音怎么变化,共同文化记忆总是存在的。而且文化习俗真的少了么?200年以后也许人们会在端午节故意扮演穿戴不同面具的两方分别给粽子上撒盐和糖,以纪念互联网萌芽期大众的娱乐性对立——

我更关心的是我们创造更新得太慢了,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且落后了好几个版本,大家常说的“求求你们好歹整点资本主义的东西吧”就是这个体现,可见的未来也不会大幅增速。

然而经济和政治架构的巅峰是有时效性的,在黄金年代如果浪费了、没能发展出足够强大且有韧性的能代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文化,那才真是愧对后人。

比如电影衰落就衰落吧,但是没受影响的电视、音乐、动画行业等。

如果说这些传统文化行业外国也发达,那在4G5G通信时代中国发展起来的短视频行业,再到氪金手游行业都出《原神》这种文化商品了,如果我们能在其它文化产业开启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弯道超车,一切都不一定,对吧!

关键词: 国产电影 流浪地球2 流浪地球 阿凡达2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