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姚晨主演的电视剧《摇滚狂花》完结了,这部剧只有区区的12集,用姚晨自己的话来说电视剧开播就开始告别,确实太快了点,这部剧本身这里就不讨论了,它还是一部披着摇滚皮的母女家庭伦理剧。
但是这部剧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毫无疑问的大女主。加上向庄达菲饰演的女儿角色,这对母女是这部电视剧的绝对核心,其它男性角色像女儿男友李彬彬,再到客串的袁弘,常远都是非常边缘化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毫无疑问是部大女主剧,与之相反的就是国产电影领域,票房霸主基本上都是男演员,像什么百亿票房男演员。哪怕有些演员票房也有水份,但是算上水份的百亿票房女主角,基本上也只有马丽一个。
曾经的白百何非常的接近,但是因为那件事情后现在也没能彻底崛起,下面的周冬雨差距就很远了,全是镶边的商业大片撑上了百亿,真正主演的是《少年的你》那类青春片,她以下的四旦双冰就更不行了,哪怕算上马丽,我们也觉得她的成绩不是那么实在。
为什么国产剧和国产电影的女演员,会呈现出一种截然相反的状态呢?
大女主剧泛滥,百亿票房女演员寥寥?国产影视剧怎么了
国产剧这里不分析了,电影领域为什么恰恰相反,答案出在消费这点上面,电影是明确需要消费者付钱买单的。电视剧女性观众可以数量,衍生商业等去填补(大家赚钱方式不同),但中国电影市场产业链迄今为止还不成熟。
这个票房仍然是电影赚钱的主要手段,所以非常依赖观众真金白银的买票。
女性观众推动的“流量经济”的巅峰时期,《小时代》系列票房超过20亿,《诛仙》票房5亿左右,现实主义片和青春片《少年的你》十来亿,《我的姐姐》接近10亿。女性观众的消费能力已经不错了,这也是当初资本推“流量经济”的原因,赚钱稳定。
但是和后来男性创作者推起来的商业大片相比,《长津湖》《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动不动五十,四十亿来讲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些片子的消费主力是家庭,它是囊括女性观众,男性观众,小孩观众,甚至是很少进电影院消费的中老年观众,中国但凡形成“文化现象”级别的电影都是这样,它是发动更多的观众进电影院。
唯一例外只有《你好李焕英》,以女性为主+喜剧片和中国家庭式情感内核。
这个时候可能很多女性观众就不太高兴,因为现在国产电影里,不但没有什么大女主电影,甚至连出彩的女性角色都越来越少。
原因是内地影视圈刚刚从港台影视圈抢过了电影市场,他们创造新时代商业类型大片还在初级探索阶段,还没有同类大女主题材爆发,准确说是男性创作者突破的题材闯出来,但还没有女性创作者闯出来。
这个尝试并且成功的只有一个,就是贾玲的喜剧(还靠了沈腾)
以电影商业类型大片而言,全世界女性占据主流的题材只有青春片、爱情片、现实主义题材,还有恐怖片和一些动画电影。原因大概跟女性身体构造导致的柔弱等天性有关,你看全世界恐怖片观众都爱看漂亮妹子尖叫被杀,因为女性柔弱还能香艳。
但全世界各个国家大卖的电影,除了日本最为特殊之外,其它国家的电影仍然也是要动员家庭观众,这个题材材总结为两个动作、冒险,归纳为一起就是需要打架,这个打架背后往往和现代的影视工业支撑,投资最高。
这个方面女性因为身体构造的原因,动作冒险题材的表现天然不如男性。那么好莱坞和以前的香港电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再也拍不出《侠女》和《青蛇》?国产大女主电影为何不行
好莱坞哪怕有知名ip和超级英雄加持,基本上也符合一个理念,那就是男人先突破商业特效大片,把整个市场和题材带火,然后我女人也能打。
比如特工片,间谍片,这个好莱坞的典范肯定是《007》《碟中谍》之类的。后来好莱坞才出现男人能打,我女人也能打的《红雀》《特工绍行》等片子。
这个女性动作片也是如此,同样承接着男人能打,我又美又能打的理念。以前这个间谍片,特工片和动作片门槛还要更高,女性要稍稍能打还要肌肉像模像样,后来香港动作精英前往好莱坞把动作设计带给好莱坞,再加上好莱坞的顶级影视工业。
后来的超级英雄电影,《生化危机》,再到《古墓丽影》等等。虽然也是知名ip,还有一堆男性超级英雄先成功后,但也有了我又美又性感又能打的大女主电影。
说到底就是两个,一是现实中我也是能打的,二是用设定去解决能打这个问题。
香港电影也是一样的,胡金铨的《大醉侠》《侠女》开启用内力解决女性能打的问题,女性武侠片就这样延伸下去,然后老邵氏的《画皮》《倩女幽魂》,延伸到后来徐克的《青蛇》,后来的《画皮》等等。
这就是用法力去解决女性能打的问题了,和武侠一样属于幻想系题材。
李小龙,成龙等把功夫片和动作片拍到了巅峰,这才应运而生霸王花和大量香港女性动作片。
2000年后四旦双冰崛起的出彩靠的还是香港电影,她们就是靠香港电影题材火的,其实那时大女主电影不算多,包括《卧虎藏龙》《一代宗师》女主角只是出彩,你很难说是大女主吧。
《风声》《色 戒》那类谍战片那类才算是,但和外国的《黑皮书》一样是特例。
女性在战争和政治环境里面的牺牲,坚韧,还有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因为环境的命运多舛,但是这种不打架的类型片从来不是票房大头。当然整体情况好不少,至少女性角色出彩嘛。
这几年中国大女主电影不行,主要原因是原本香港电影擅长的题材衰落了。
需要相对写实的动作片,战争片、功夫片,复仇片,间谍片和特工片衰落了。说实话内地的环境比较难拍,像动作片和复仇片要绕开公权力用暴力解决问题,我们这边不提倡,现代间谍片也没有。
这个战争片和动作片不就是吴京能成功的原因,你看张译也是凭《红海行动》《万里归途》起来的。现在是整个华语动作片,复仇片和功夫片都衰落了,市场上都找不到几部作品,男性的都没有,何况女性的作品了。
这个用超能力设定,也就是影视工业解决的武侠片和奇幻片也衰落了。同样是整个市场都没有啥武侠片和奇幻电影了,何况女性主演的作品。
百亿票房女演员德不配位?我们看吴京,徐峥和张译就知道了
以前香港电影擅长的题材衰落了,2017年后徐峥,吴京等人内地男性创作者崛起,他们才开始搭建商业特效大片,遗憾的搭建这些题材女性创作者的参与者并不多,出彩的仍然是周冬雨那类爱情片,青春片和现实主义题材,票房顶级的就是要动作,要冒险,要打架的特效大片。
结果孤注一掷付出行动的是男性创作者,比如吴京卖房子去拍《战狼》,郭帆豁出一切拍《流浪地球》等等。
这类女性创作者就少见,相反更多的是看能接的电影越来越少,市场上哪个电视剧题材爆火了,所谓“下凡”去拍电视剧抢桃子赚钱。
周迅的《如懿传》,汤唯的《大明风华》,章子怡的《上阳赋》等都是这样的操作模式。
男演员也不例外,我认为秦昊能在电视剧圈崛起,陈坤却如何失败被网友广泛嘲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秦昊咖位更小,没有更多选择,冒的风险要更大。
秦昊接《无证之罪》的时候是2016年左右,当时网剧在国产剧市场还不入流。这部剧的打下基础,秦昊才迎来了《隐秘的角落》的爆发。
雷佳音接到《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咖位也不够,这部剧也是国产古装大剧的突破。
这些作品火了,陈坤去拍了跟风《琅琊榜》的《天盛长歌》,再去拍了跟风《长安十二时辰》的《风起洛阳》,另外好几部剧都有跟风的感觉,结果就变成这样了。
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一件事情,2017年《战狼2》国内因为经济发展,流量经济逐渐祛魅,影视工业迅速的发展,再和背后港台电影圈的逐渐退潮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中国影视圈不能说百废待兴,但确实出现较大的空窗期。
这些年崛起的中国巨星都是勇于突破题材,影视工业的人,电视剧因为产业不同资本打造的巨星还很明显,电影领域这方面基本上就是王道,当红六大中生代大半都是这样崛起的。
一言以蔽之:差不多就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结果就是女性创作者就很少,勇敢去尝试的贾玲你看多成功。《李焕英》没什么影视工业,演员靠沈腾+贾玲,还有就是喜剧片和中国式家庭人文内核,中国观众多宽容。
谁是中国下一个中国百亿票房女演员?那就看谁是下一个“吴京”
那么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理论上目前国产电影票房顶级的题材换成女性拍就行。商业动画片《深海》就有机会,这类似日本宫崎骏,新海诚,迪士尼公主动画,就看电影上映后质量和口碑,反映在票房表现。
其它抗美援朝战争片你拍女性军人啊,现代军事动作片你拍女军事动作片,科幻片你拍女性科幻。
我提出这几个题材,你们是不是感觉好像没有几个女演员能胜任?要你又美又能打观众还认可(电影是实打实买票的),偏偏目前几个题材比较讲现实主义,我们这边限制还多,拍女间谍和女性动作片较为困难。
那就用超能力去解决,比如美国超级英雄,生化危机啥的,香港电影的武侠,奇幻衰落了,超能力这些题材我们也不大好拍。资本是逐利的一向很保守,目前贾玲只是勇敢踏出女性喜剧一部。
战争片女军人这种全世界都少,除非你拍女间谍回到《风声》的路子。
当前国内电影市场目前唯一最可能尝试是撤侨类现代女性军事动作片。比如你拍一个女版战狼,或者撤侨背景之类的大女主电影,但资本保守不会主动去尝试,那就看有没有人敢做女版吴京了。
关键词: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 更具有沉浸性和体验性 农业旅游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
- 脱发年轻化带来了市场扩增 各大厂商通过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诉数量呈上升趋势 预制菜是花高价吃料理包吗?
- 在国民支出中占比将达46% 服务型消费快速地迭代发展持续焕发生命力
- 成了资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业都在积极跨界布局咖啡赛道
- 新增超千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国庆期间预制菜整体销量较去年大为增加
- 值得借鉴和共享 上海、重庆出境游业务有助于国内旅游业进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经济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费有了新特色和新亮点
- 前八月亏数千万九月扭亏为盈 车市的“金九银十”要来了吗?
- 国庆假期“冷门”旅游城市受欢迎 “宇宙的尽头”登上热榜
头条
- 增速较前8个月略降 我国进出口仍有信心克服国外市场压力安全承受能力不会脱离
- 相关案件纠纷类型越来越多样 最高法再次点题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
- 30多项改革复制推广到全国 中关村科技创新的活力进一步被释放
- 企业在变局中开新局 中国奏响了一曲昂扬的双循环“进行曲”
- 东航新增国际航班数翻倍 国际航线业务也呈现出“回暖”的趋势
- 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
- 竞争力和普惠性明显提升 前三季度六大行人民币贷款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 划好“责任田”制定安全生产“责权清单”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切不可麻痹大意
- 连续五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仓储行业整体保持平稳向好态势
- 山岳类景区进入榜单 老年人出游已成为人们“十一”假期关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