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荧屏,《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高口碑作品在荧屏内外掀起主旋律风,铸就多年以来国剧最亮眼成绩。主旋律题材进入爆发期的背后,是创作者们放弃常规创作思路,从真实的人物和情感出发,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戏剧冲突,以极具艺术表现力的手法,让历史课本、时代报告里的故事活起来。以往并不被市场看重的革命历史剧、脱贫攻坚剧、英模剧,在这一轮创作转型中,以全新的样貌呈现在荧屏上。
主角人物塑造去光环
角色越是高高在上,就离观众越远,贴近现实、接地气是今年荧屏主旋律人物的主要特征。年初播出的《山海情》在创作上走乡土文学路线,一众“土味儿”角色的命运故事引发全网热议。当荧屏上强势登场的大女主纷纷“扑街”时,没有光环、没有滤镜的李水花,却成为这一年中最能彰显女性力量的荧屏角色。
如今,在越来越多的主旋律作品里,观众看到的主角人物是去光环的。《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登场时是几乎流浪汉般的造型,还遭到爱国学生的误会和围攻。剧中的陈独秀性格上有刚愎自用的一面,还有封建家长作风,他与大儿子陈延年的性格冲突,是观众非常熟悉的中国式父子关系,种种“不完美”让这个开天辟地的领袖人物多了几分烟火气和真性情。
《功勋》中,雷佳音扮演的于敏,戴一副黑框圆眼镜,头发杂乱无章,胡茬横生,人物形象模糊到缺乏辨识度,让人联想不到那个“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的中国“氢弹之父”。故事开头,科学家以身许国,如此壮怀的一场戏却演绎得风轻云淡:路边馄饨摊,领导问于敏,加入氢弹项目就要一辈子隐姓埋名,家人面前也要做个“哑巴”,“那是带到坟墓里去的秘密”。于敏闷头吃馄饨,“不用想了,明天一早就能上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情感爆发,一句承诺许下一生,却胜过万语千言。
这些为主角人物祛魅的表现手法,不仅跳出了以往宏大叙事高大全式的老路,还通过欲扬先抑制造反差,拉出人物弧光。
家庭视角勾连家与国
今年的主旋律佳作不约而同在家庭视角上做文章。《功勋》与以往的英模剧有很大不同,主人公不再是符号化形象,而是有着真情实感的平凡人,几位功勋人物在矢志报国的“高光时刻”之外,他们的家庭故事、情感故事同样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剧中一幕幕伉俪情深、儿女情长令人动容。《功勋》总导演郑晓龙就表示,这部戏八个单元的剧组有着一致约定:要尊重时代真实的逻辑,也要忠于功勋人物生而为人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拍出老百姓爱看的作品。
作为年度扛鼎之作,《觉醒年代》中高浓度的家庭情感戏是作品火热到“出圈”的重要原因。剧中,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相濡以沫的情感令人感佩,剧情加入陈独秀父子的矛盾线,更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次成功探索。《觉醒年代》陈独秀父子三人间的冲突并未游离于主线之外,矛盾始于家庭积怨,陷于时代大思潮中的思想碰撞,终于革命信仰的共同确立,其发生、发展、解决的过程深嵌于作品的主题表达中,讲述的同样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陈独秀和陈延年最终是在革命者的肝胆相照中达成和解,在人物关系上形成一种更为深沉的情感互动。父子三人码头相拥一场戏意味丰富,这段时长4分多钟的离别戏是全剧的“泪点”,陈延年、陈乔年的步伐特写,是陈独秀脚步的延伸,隐喻了觉醒之路接续向前,画面叠加两人牺牲的场景,成为互联网上流传最广的作品片段,也是荧屏上的年度经典镜头。打动人心的力量来自于贯穿全剧父子纠葛情感铺垫后的爆发,也来自于一代人寻路的革命与青春、觉醒与牺牲,在家国情怀中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共振,注定会被铭记。
把历史变成人的故事
《能文能武李延年》开篇一场文戏是全剧的高光时刻:战士小安东顾念亲人临阵脱逃,揭示出人物出国作战面对巨大战场伤亡时的心中疑问——“我们为何而战”,而这正是抗美援朝主旋律叙事的题中之义,同类题材对此多侧重历史视角的宏观还原,《能文能武李延年》则把历史变成人的故事,从普通战士视角切入,把存在于头脑中的思想斗争,外化为一场逃兵事件的冲突,在戏剧张力中对“为何而战”做出回答。
剧中,王雷饰演的指导员李延年拦下了要处决小安东的连长,他从小安东的悲苦身世,说到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入情入理地讲出抗美援朝就是在保卫自己的亲人,逃兵事件最终转化为战前动员。这段长达16分钟的战斗动员戏,台词质朴、结构巧妙、张力十足、以情感人,没有丝毫冗长沉闷之感,呈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拍这场戏,导演毛卫宁煞费苦心,他在开机前告诉王雷第一天就拍,实拍却隔了多日,“第一天王雷的台词表演也没问题,但我就想让他每天都在心里过这场戏,我只要不拍,他就不能丢,天天都得练一遍。”毛卫宁说,最终这段表演一气呵成,现场很多人都哭了,都被王雷的戏带进去了。同样能感受到这份心灵撞击的,还有剧集播出时电视机前的观众。
见人见故事见冲突
电视剧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尊重艺术规律,好作品把精神主旨“藏”于故事、人物的冲突中,“藏”得越深,就越能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接受观念。
同为主旋律热门题材,今年播出的《扫黑风暴》《突围》都留下了遗憾,前者陷入草草收场的“烂尾”争议,后者在表达上间歇性“生硬”,两部大热剧集未能成为口碑之作,就在于作品中的故事、人物没有完成艺术创作的既定贯穿,当主题表达不再是艺术加工后的“腹语”,而是跳出故事风格、人物性格,异化为一种专题片式硬邦邦的语态时,就打断了观众艺术感受的过程,效果就会打折扣。
纵观今年的优秀主旋律作品,在人物塑造、叙事手法上都有了大幅提升,比如主角不刻意拔高,而是要见真人,故事不能光有事件,还要见冲突。这些都显示出创作者突破惯性思维、跟上观众审美的努力,荧屏主旋律创作也由此开启新的创作模式和表达空间。本报记者 邱伟
业内观点
行业翘楚大集结 主旋律剧变好看
杨文山(电视剧文化研究者)
主旋律剧变得好看了,核心是被市场看好的优秀创作人才和团队参与到主旋律剧集的创作中来,像正午阳光、郑晓龙带领的8个创作组、张永新团队等。“拍什么”其实没有太大突破,“怎么拍”可以有更多延展,目前所谓的“新主流剧”都比较重视故事的影像化呈现,这一点也是主旋律剧观感提升的重要途径。还有就是演员搭配,以往同类作品可能看重主角表演,但戏是高手过招碰撞出来的,《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这几部剧的演员搭配都很不错,也就是说主旋律剧的演员配置应该和商业剧持平,甚至优于后者。
主旋律题材最大的限制是戏剧性不足,但还是可以有提升之处,比如扩宽社会、历史表现层次,深入挖掘人物与故事内涵。以《功勋》为例,基本突破了过去的“英模剧”模式,平均水准都很高,其中《袁隆平的梦》有前史,有社会关系,有行为动因,已经接近标准意义的“人物传记片”。
今年主旋律题材的“出圈”,一方面是商业剧各个类型没有太显眼的作品出现,另一方面,这也是宏观调控的结果。《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这三部剧都是“理想照耀中国”主题展播剧,其中后两部剧是广电总局命题策划的重点作品,也是因为这样,才有了这样的创作班底,这是成功的重要保障。
精品迭出
■为庆祝建党百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开展了“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作品创作展播活动”,多部精品力作于2021年1月1日起陆续登陆荧屏。
■1月12日,《山海情》在五大卫视首播并迅速走红,作品实现了现实题材的史诗性叙述,挖掘了脱贫攻坚题材内部的地缘美学密码。
■清明节期间,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陈延年、陈乔年墓前很多人献花,证明《觉醒年代》切实影响了当代年轻人,显示出强大的长尾效应,爱国主义情绪的提升成为主旋律作品备受认可的关键背景。
■6月10日,第27届上海电视节落幕,党史题材的《觉醒年代》和脱贫攻坚题材的《山海情》在本届白玉兰奖颁奖礼上平分秋色。
■12月16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香山叶正红》在央视一套圆满收官。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该剧连续三周收视率稳居全国榜首,屡创新高,观众好评不断。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