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娱乐 > 正文
四位作家串联70多年当代史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登陆院线
2021-09-22 14:10:26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

贾樟柯导演的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近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首映礼,现场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一次隆重聚会,吸引了作家王蒙、梁晓声、李洱、徐则臣等前来观摩,分享观影后的感受。87岁的作家王蒙说,“我年纪大了,平时一看电影我就打盹,这个电影我从头到尾都没有打盹。”他感慨道,“这个电影真敢干,有些电影靠刺激、靠特技、靠明星,这部电影不靠这个。”而贾樟柯表示,“这不仅是一次电影首映礼,更是电影和文学的一次亲友相聚。”

从作家角度讲述乡村变化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作为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段惠芳一起,重新注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展现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

聊起拍摄初衷,贾樟柯解释,在拍完关于画家刘晓东的《东》(2006年)和关于服装设计师马可的《无用》(2007)之后,他想拍摄一部关于中国作家的纪录片。“这并不是因为我有所谓的‘三部曲’情结,而是因为作为一个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即使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还能用笔为我们带来这个世界最新消息的作家心存敬意。”

贾樟柯注意到,最近几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大量年轻人离开自己生活的农村或小城市,前往大城市工作生活,很多农村只留下了儿童和老人。对于拥有数千年农业生活经验的国度来说,农村的衰落代表着传统生活方法、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的改变。“这时候,我发现中国一些作家开始反向流动。他们的注意力从大城市返回农村或小镇,在最基层的社会中捕捉这种新的动向。”这个发现触发了贾樟柯的创作激情,“农村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了落脚点和历史维度。我将它跟我的前两部纪录片统称为‘艺术家’三部曲,延续‘精神肖像’的描绘。”

很快,贾樟柯发现自己故乡的一个村庄——贾家庄,与中国当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当他以这个村庄为起点开始拍摄后,很快意识到自己进入的不仅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旅程,更是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在文学之外,贾樟柯的镜头前不知不觉出现了这部影片的另一个主角——农民,“这部影片里的几位作家,讲述出了他们的私人故事。”

四位作家串联70多年当代史

影片拍摄历时66天,四台摄影机同步拍摄,辗转山西、河南、陕西、浙江四省,行程2777公里。这一次,贾樟柯在风格上有明确的追求,“让画面像雕塑般庄重,而18个章节的结构却如流云般散漫。这个国度中前行的人们,如河流通往大海,远方一片蔚蓝。”

为什么选择了片中的四位作家作为拍摄对象呢?贾樟柯解释,电影中的四位作家,他们的生活和写作正好覆盖了1949年到现在70多年的当代历史。第一位是已故作家马烽,他写作的黄金时期是“文革”前的17年;第二位作家是贾平凹,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他讲述的重点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960年出生的余华是影片中的第三位作家,他回忆的重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即中国的“改革开放”阶段;第四位作家梁鸿是一位女性,她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她的记忆与当下重合。

片中还特意出现了梁鸿14岁儿子的镜头和讲述,“他对自己家庭历史的兴趣和迷惑,让我有机会走进下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影片共分为18个章节,在贾樟柯看来,中国古典小说也常采取这种结构方式。18个章节并不严格区分,由四位主要人物贯穿,其中梁鸿的章节延伸出了“母亲”“父亲”“儿子”三个章节,这是人类基本的家庭结构,其余都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碰到的基本问题,比如“吃饭”“恋爱”“病”等等。

贾樟柯2000年拍摄的电影《站台》,开头是一群农民在农村剧场的壁画前抽烟聊天,这一幕就是在贾家庄拍摄的,贾樟柯清晰记得,剧场墙上的壁画名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图”。拍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时候,剧组又来到了贾家庄,想找到这张壁画,但它已经被拆掉了。后来贾樟柯在贾家庄的村史馆里看到了一张新的壁画,内容仍然是关于农村规划的,相比被拆掉的那一张,多了很多高楼和电子通讯信息,当他看到游客拿出苹果手机对着壁画拍照时,想起了《站台》中的那些人。最终,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他将两张新旧壁画剪辑在一起,世界的改变一目了然,“个体经验,特别是个体记忆中的细节描绘,对理解历史来说是重要的,只有这样,我才感觉真正走进了历史。”据悉,该片将于今天公映。(王金跃)

关键词: 四位作家串联 70多年当代史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登陆院线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