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8日电(袁秀月) “中国电影中呈现出何种国家形象和文化符号,与海外观众如何认识中国文化息息相关。”8日,第二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召开学术论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始人黄会林在发言时如是说。
黄会林发言。袁秀月 摄
黄会林认为,随着中国电影的影响和国际旅游的发展,外国受众对于中国的理解正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产品,可以有效传播和建构国家形象,对中国文化具有正向的影响。而据研究发现,相比未来题材、历史题材的宏大叙事,依托当下时空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刻画,更能引起海外观众对当代中国文化符号和现实的认同。
她举例称,《红海行动》既符合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念,又有爱国情怀;而《流浪地球》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情谊,还实现了对海外电影市场的全新突破。
不过她也认为,从世界电影市场的格局来看,中国仍处于迈向电影强国的行进之中。
“近几年中国电影在叙事内容、视觉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宣发层面的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效果。”黄会林说。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主办方供图
论坛以“道路、经验与模式——全球视野下的新中国电影七十年”为主题,并设置“走向新时代的中国电影:文化自信、产业升级与多元格局”和“聚焦中国新主流电影:全球视野、国族认同与类型拓展”两个分议题。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围绕“现实主义创作”发言,他认为,现实主义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从去年我们出现了多样化的现实作品,既有像《一出好戏》那样寓言体的,也有《疯狂的外星人》,虽然它们看起来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但是充满了现实关怀和现实焦虑。”
尹鸿称,还有一种积极的现实主义,比如《我不是药神》,描写一个小人物在现实困境中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观,并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社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张颐武发言。袁秀月 摄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以“中国想象的建构:历史与未来”为题展开论述,他从三部影片入手,讨论了市民社会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在他看来,中国电影的风格与观众的想象有关。观众市场的扩大,将会放大中国电影的可能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台湾艺术大学教授廖金凤、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喜清、北京大学教授王一川、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等学者陆续发表自己的观点。
据悉,第二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4月7日正式开幕,本届的主题为“新时代、新青年、新电影”。(完)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
热点
头条
- 裸票价格创近5年来最低 中秋国内航线机票价格降至洼地
- 中国经济增速仍保持较强动力 在全球进出口版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的提升
- 油价显著下跌无疑对依赖原油出口的产油国不利 产油国释放明确稳定意图
- 对标“国字号”你追我赶 中国电子商务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动力
- 续两年迈过80分门槛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整体步入良好阶段
- RCEP生效实施为地区和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为中国企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 众多企业技术产品“上新” 元宇宙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 实施19项接续政策形成组合效应 四部门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 12个行业PMI回升 8月制造业五大分类指数一平三升一降
- 服贸会“朋友圈”不断扩大 中国市场规模非常巨大国际吸引力大增